服务热线:021-59578001
中文
对车联网项目的浅显理解

发表时间:2024-08-16 08:17:33 来源:测试解决方案

  前言:2020年,由我牵头联络多家单位专家组建团队,竞争性申报工信部课题《2020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车联网先导应用环境构建及场景测试验证平台建设项目》。尽管该项目申报失败了,却带给了我们对“车联网先导区”项目的研究和理解。分享如下:

  从马车到机动车,操作行为任务本质没有被改变,马路、公路、城市道路是基于使用对象被定义、设计和建设出来。智能网联汽车的理想终极是无人驾驶,基于改变并摆脱人工操作任务,同时在现状的道路上与现状的机动车混行,或者完全的无人驾驶群体,因此对道路交互与通行环境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聪明的智能汽车上路行驶,目的地、路径、转向、间距、速度、空间等等都会数字化相互连通,道路的地理信息、交通规则、路侧设施、停车场也都要数字化。加载了先进传感器的车端与路侧,车与路之间在万物互联网(物联网)上相互连通,即车路协同。倘若,彻底的无人驾驶到来,能预见的是,人们将告别当下依赖于驾驶任务过程中对繁多的标志、标线、红绿灯识别与决策,告别停车道闸与收费站,也希望能彻底告别三大世界性道路交互与通行难题:事故、拥堵、违法。

  但是,彻底的无人驾驶到来毕竟只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梦想。智能网联汽车与人工驾驶混行,再发展到完全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确定。

  我对车联网项目现阶段提出的”车路协同“的理解,至少要实现三个互动:一是人车与规则(交通标志标线信号设施去表现)之间的互动;二是车与云平台(融合道路交互与通行调度、规划、管控系统数据)之间的互动;三是交通流与道路交互与通行环境(空间、状态、需求)之间的互动。既不是简单的车与路之间建立通信“互联网+车”,也并非驾驶人与导航之间形成的单一依赖。

  车联网项目应当是首先是新一代通信技术条件下的智慧道路交互与通行系统建设,而无人驾驶是网络技术在汽车端的应用渗透。车联网项目建设是要建好智慧道路和网络平台,为自动驾驶上路创造条件,促进最终“人车路云”的一体化形成,并催生巨大的全新的产业生态。

  一是能够让几亿辆在用车辆、数百万公里道路通过智能网联技术实现数据融合应用,让“人、车、路、环境”之间不再各自孤立,让现阶段通行需求与通行能力之间不相通、不知情、不协同的矛盾在道路空间范围内得到充分化解,提高交通经济效率与效益。

  二是能够让道路感知化、平台运算化、车辆智能化等三大系统的数百上千种关键技术逐步创新,包括新一代通信、先进传感、数字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带动更多基础科学、基础应用、工业技术、实体经济实现升级和增长。

  三是基于尚未成熟的、未来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特定测试验证属性,提供可能性的道路环境条件的便利。

  四是能够促使通信技术、感知技术对应用终端的深度广度渗透,彻底改变现有的车与路之间的运营模式。

  一是能够在现有的加装了OBU(On Board Unit)智能辅助驾驶终端车辆的基础上,让智能感知、网络技术与车辆完全融为一体,更加智能化。

  二是能够让芯片、材料、电子、定位等技术在应用指标层面获得不断突破,泛在应用到更多工业和民用领域。

  车联网“新基建”项目要做的,是要立足于当下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打造一个闭环的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协同化的智慧的规划调度和运行系统,逐步让更多的智能汽车泛在行驶于C-V2X云平台之下的智慧道路。因此,车联网是交通联网,是基于道路交通的系统化运行,服务于道路出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汽车”,而应是“互联网+交通”。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果真仅仅是这样吗?其实还有“更遥远”的,那就是同为法定“交通信号”的标志、标线、红绿灯之间的距离。这个是车联网项目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且要解决的,可以非常重要的赋能于无人驾驶上路。

  车联网先导区项目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解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策略、5G“新基建”投资投资,去实现一个共同目标: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目标:“交通事故减少80%和死亡减少90%、车的油耗与排放均降低20%、道路的效率提升80%”。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